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抱肢端节无齿脊。中胸腹侧板下部无暗色区。腹节背板有基部淡色横带。呼吸管指数约为7,基段1/3向后缓缓变细并稍向上弯。
形态描述
雌蚊中小型蚊,翅长2.6-3.65mm(平均2-8)。头:头顶密盖淡色平覆鳞和淡黄色至淡棕色竖鳞,两颊有淡色宽鳞并向眼后延伸形成窄边。喙和触须均暗。触须约为喙长的1/5。食窦甲:背齿20-22个。中突有3-4个较长的中齿,与侧齿无明显对照。 胸:盾鳞深棕,胸侧板铜绿色。多数标本在前胸前背片到中胸后侧片上部有一不规则的灰暗色纵带,但中胸腹侧板中下部没有显著的暗斑。翅:翅鳞全暗。足:各足色暗,但各股腹缘色淡,暗区和淡区划界清楚。各足胫、跗节均暗棕。腹:腹节背板有宽的基部淡色横带,尾节和腹板色淡。
雄蚊与雌蚊近似。触须长于喙,第3节腹面前半有下垂的矛状鳞。喙中段有假关节,其腹面有一簇长毛。尾器:抱肢基节腹顶叶不发达。亚端叶三棒之一明显细短,离生于亚端位,其他二棒端位,并列;后部毛组无典型叶片,仅有1根粗棒,2根刺鬃及若干排列不规则的毛。端节末1/3急弯、无齿脊,有些标本显示有若干几丁质的波状突起。阳茎侧板内缘有一基齿和约6个侧齿。肛侧片基侧臂长而窄。
幼虫头:触角全长有小刺,基半色较淡。头毛1-C色淡,毛状;4-C细小,单枝或分2-3枝;5, 6-C分2-4芒枝,通常分3芒枝,超出唇基前缘,7-C分5-6芒枝,偶分7芒枝;13-C分5-8芒枝;14-C简单,不分枝。颏每侧约有16个齿。胸:体壁具不明显的细刺。前胸毛1, 3, 4, 7, 8-P分2芒枝,3-P稍短;2, 5, 6-P单芒枝。腹:体壁具不明显的细刺。腹毛6-Ⅰ、Ⅱ、Ⅳ,ⅤV分2芒枝;6-Ⅲ、Ⅵ单芒枝;7-Ⅰ分2芒枝。腹节Ⅷ栉齿末端繸状,39-49个,组成一齿区。呼吸管指数6-7.5,从基1/3向后逐渐变细,末1/3略上弯,基宽约为末宽的3-4倍;梳齿13-18个,排列
于管基1/5处,每齿有3-5个侧齿;1-S3对,常分2枝,偶不分枝,长约为着生处管径的1/2-2/3。腹毛1-X不分枝或分2枝;2, 3-X不分枝;4-X8株。尾鳃长而尖,长为尾节的2-2.5倍。
形态描述
雌蚊中小型蚊,翅长2.6-3.65mm(平均2-8)。头:头顶密盖淡色平覆鳞和淡黄色至淡棕色竖鳞,两颊有淡色宽鳞并向眼后延伸形成窄边。喙和触须均暗。触须约为喙长的1/5。食窦甲:背齿20-22个。中突有3-4个较长的中齿,与侧齿无明显对照。 胸:盾鳞深棕,胸侧板铜绿色。多数标本在前胸前背片到中胸后侧片上部有一不规则的灰暗色纵带,但中胸腹侧板中下部没有显著的暗斑。翅:翅鳞全暗。足:各足色暗,但各股腹缘色淡,暗区和淡区划界清楚。各足胫、跗节均暗棕。腹:腹节背板有宽的基部淡色横带,尾节和腹板色淡。
雄蚊与雌蚊近似。触须长于喙,第3节腹面前半有下垂的矛状鳞。喙中段有假关节,其腹面有一簇长毛。尾器:抱肢基节腹顶叶不发达。亚端叶三棒之一明显细短,离生于亚端位,其他二棒端位,并列;后部毛组无典型叶片,仅有1根粗棒,2根刺鬃及若干排列不规则的毛。端节末1/3急弯、无齿脊,有些标本显示有若干几丁质的波状突起。阳茎侧板内缘有一基齿和约6个侧齿。肛侧片基侧臂长而窄。
幼虫头:触角全长有小刺,基半色较淡。头毛1-C色淡,毛状;4-C细小,单枝或分2-3枝;5, 6-C分2-4芒枝,通常分3芒枝,超出唇基前缘,7-C分5-6芒枝,偶分7芒枝;13-C分5-8芒枝;14-C简单,不分枝。颏每侧约有16个齿。胸:体壁具不明显的细刺。前胸毛1, 3, 4, 7, 8-P分2芒枝,3-P稍短;2, 5, 6-P单芒枝。腹:体壁具不明显的细刺。腹毛6-Ⅰ、Ⅱ、Ⅳ,ⅤV分2芒枝;6-Ⅲ、Ⅵ单芒枝;7-Ⅰ分2芒枝。腹节Ⅷ栉齿末端繸状,39-49个,组成一齿区。呼吸管指数6-7.5,从基1/3向后逐渐变细,末1/3略上弯,基宽约为末宽的3-4倍;梳齿13-18个,排列
于管基1/5处,每齿有3-5个侧齿;1-S3对,常分2枝,偶不分枝,长约为着生处管径的1/2-2/3。腹毛1-X不分枝或分2枝;2, 3-X不分枝;4-X8株。尾鳃长而尖,长为尾节的2-2.5倍。
生物学
生态习性 幼虫孳生于泉井、人工水池、溪涧渗出水、石穴积水等处,偶也采自树洞、竹筒积水。国外也报告采自泥潭。成蚊习性未详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地理分布 四川(4♂♂,6♀♀,8L)、贵州(30 ♂♂, 30♀♀,30L)、云南(12 ♂♂ ,14♀♀,24L)。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平脊库蚊以其抱肢端节无明显的齿脊,可与我国已知本亚属其他蚊种相区别。琉球库蚊抱肢端节也无齿脊,但亚端叶突出,不难区别。本蚊种和白胸库蚊、薛氏库蚊以及黑点库蚊外形很相似,但其中胸腹侧板中下部无暗区,腹节背板有基位淡色带以及幼虫呼吸管的特征可资鉴别。
检视标本总数:46 ♂♂,50♀♀,62L。
检视标本总数:46 ♂♂,50♀♀,62L。